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Solidot 公告
投 票
热门评论
- 笑看外挂 (1 points, 一般) by cnma_001 在 2025年04月03日13时47分 星期四 评论到 韩国游戏工作室竞争开发星际争霸新作
- 一个数据参考 (1 points, 一般) by hhding 在 2025年03月31日09时06分 星期一 评论到 AI 数据中心太多了
- 非技术的说法 (1 points, 一般) by hhding 在 2025年03月31日08时56分 星期一 评论到 AI 数据中心太多了
- 主体错误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740402558 在 2025年02月24日21时10分 星期一 评论到 Starlink 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
- 先能过了小米高考再说 (1 points, 一般) by ooxx 在 2025年01月06日15时4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小米修改了引导程序解锁政策
- (1 points, 一般) by 18611782246 在 2024年12月18日18时0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司机死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较低
- BaD kEyBoArD: eXtRa SpAcE (1 points, 一般) by lot 在 2024年12月11日04时10分 星期三 评论到 高温环境可能加速衰老
- BaD kEyBoArD: tYpO (1 points, 一般) by lot 在 2024年12月11日04时09分 星期三 评论到 Goolge 宣布了新量子芯片 Willow
- 喵喵喵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733326472 在 2024年12月04日23时35分 星期三 评论到 澳大利亚面临太阳能供大于求
- 懂了 这就去安装刺客信条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4年11月27日19时3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微软临时阻止安装刺客信条等育碧游戏的 PC 更新 Windows 11 24H2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颗名为 HIP 67522b 的系外行星,跟它的母恒星 HIP 67522 的互动关系非常不寻常。这颗行星靠母星非常近,导致恒星表面频繁发生激烈的耀斑,也让行星的大气层持续受热膨胀。HIP 67522 是一颗年轻的 G 型恒星,位于半人马座,距离地球约 417 光年,年龄大约只有 1,700 万年。这颗恒星拥有两颗行星,其中 HIP 67522b 是一颗「热木星」——体积接近木星,由于公转轨道非常靠近母星,绕转一圈只需 7 天的时间。研究团队发现,这颗行星似乎能与母恒星的磁场产生某种奇特的连结,进而引发恒星表面出现剧烈的耀斑活动。这些耀斑朝向行星爆发时,又把大量能量「反馈」到行星身上,使它的大气层像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长期下来,行星的大气可能会被严重剥离,甚至从一颗巨大的热木星,缩小成像「热海王星」或「亚海王星」那样的体积。这类母星与行星之间的强烈互动,早就在理论上被预测过,但直到现在才首次被实际观测到。
ESA 宣布,天文学家可能发现了已知第三个星际天体(第一个 Oumuamua,第二个是星际彗星 2I/Borisov)。该天体暂时命名为 A11pl3Z。A11pl3Z 是近期发现的,目前位于木星轨道内,将于今年 10 月抵达近日点穿越火星轨道。天文学家测量发现该天体的偏心率约为 6,为双曲线轨道,意味着 A11pl3Z 可能起源于太阳系之外。
天文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颗质量与土星相似的行星,围绕年轻的母恒星 TWA 7 运行。如果得到证实,这将是韦伯首次直接发现行星的影像,也是迄今为止使用该技术发现最轻的行星。研究队利用韦伯的中红外成像光谱仪(MIRI)及其日冕仪,在 TWA 7 周围的残屑盘中探测到了一个微弱的红外线源,以 TWA7 的距离而言,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 50 倍。初步分析显示,这个被称为 TWA 7b 的天体可能是年轻的寒冷行星,质量约为木星的 0.3 倍(约 100 个地球质量),温度接近 320 K(约摄氏 47 度)。它的位置与残屑盘上的一个空隙对齐,暗示着这颗行星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动态相互作用。年轻和年老的恒星周围都会发现充满尘土和岩质物质的碎片圆盘,但由于年轻恒星更为明亮,因此更容易被侦测到。TWA 7 又称 CE Antilae,是一颗年轻的 M 型恒星,年龄约 640 万岁,位于约 111 光年外的长蛇座 TW 星协中。
Vera C. Rubin 天文台周一公开第一批宇宙全景照,宣告展开为期 10 年的时空遗珍巡天项目(Legacy Survey of Space and Time,LSST),这将会是人类史上最全面的南天巡天计划。天文台位于智利帕乔恩山顶,海拔1,600 米,配有口径 8.4 米的望远镜以及史上最大与最高解析度的数字相机 LSSTCam,其大小与一台汽车相当。这台超级相机每三个晚上就能扫描整个南半球夜空。在首批释出的影像中,LSSTCam 捕捉到距离地球约五千万光年的室女座星系团,画面中包含多达一千万个星系,然而这一千万个星系,只占 LSST 任务期间预计将观测到 200 亿个星系的 0.05%。
天文学家运用观测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 FRBs)首度证实,超过四分之三的宇宙重子物质(baryonic matter)潜藏于星系间稀薄的气体中,对理解宇宙中物质的分布与交互作用迈出关键一步。科学界已知宇宙中至少有一半的重子物质尚未被直接观测确认。快速射电暴为来自遥远星系的短促而强烈的电波讯号,近年被证实可用以测量宇宙中的重子含量,但直到近期仍无法用来定位这些物质的具体位置。研究团队分析了60个快速射电暴事件,从距离地球仅1,174万光年的M81星系中的快速电波爆 20200120E,一直到距离达91亿光年的快速电波爆 20230521B。透过量测这些讯号在穿越宇宙空间过程中所遭遇的延迟(色散测量),研究团队成功追踪其沿途所通过的气体密度,进而将遗失的重子物质定位于星系间介质(intergalactic medium, IGM)中。研究结果显示,约76%的重子物质存在于星系间介质之中,另有约15%分布于星系晕(halo)中,其余则以恒星或冷星系气体的形式存在。此一分布结果与先前先进的宇宙模拟预测高度一致,为首次以观测方式直接加以验证。
尽管人类利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已超过四百年,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只能从地球绕日轨道面上观察太阳,无法看清楚太阳两极的样貌。由 ESA 主导的太阳轨道卫星(SolO)首次传回了太阳的南极影像,独特视角或将改变我们对太阳磁场、太阳活动周期以及太空天气运作方式的理解。过去的太阳探测器不论是环绕地球或是太阳,几乎都是配置在黄道面附近,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不会超过7度,使得太阳两极成为观测死角。虽然 ESA 曾与 NASA 合作利用尤利西斯号探测器,以 79 度的绕极轨道观测太阳风与磁场,但并没有搭载任何望远镜与相机,所以太阳两极的活动样貌至今仍没有人见过。ESA 在 2020 年发射太阳轨道卫星(SolO),除了太阳风与磁场观测仪器之外,还搭载了偏振和日震成像仪(PHI)、极紫外线成像仪(EUI)以及日冕环境光谱成像仪(SPICE),试图用高倾角轨道来捕捉太阳两极的活动影像。
韦伯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颗距离地球约 300 光年的年轻恒星 YSES-1 周围的两颗系外行星:YSES-1 b 与YSES-1 c,皆为气态巨行星,并且其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矽云层(类似沙子)。这些「沙云」经由类似地球水循环的升华与凝结过程维持在空中,甚至形成「沙雨」。YSES-1 c 质量约为木星的 14 倍,其大气中的二氧化矽沙云使其呈现红色外观,并有沙尘向行星核心降落。而另一颗 YSES-1 b 质量约为木星的 6倍,目前仍在形成中,周围环绕着一层扁平的行星盘为其提供丰富的矽酸盐材料,就像正在建造沙堡一样。这不仅是首次直接观测到系外行星大气高层中的二氧化矽云(如富铁辉石、钙铁榴石等),也是首次在行星盘中探测到矽酸盐。
SpaceX 至今发射了逾 7000 颗 Starlink 卫星去构建庞大的宽带卫星星座,而其中已有数百颗卫星从低地球轨道上提前坠落。根据一项研究,这一现象与太阳活动加剧有关。研究人员称,从 2020 年到 2024 年,有 1190 颗卫星从极低地球轨道(VLEO)坠落,其中 583 颗是 Starlink 卫星。研究显示,2020 年至 2024 年间,每年坠落 Starlink 卫星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与太阳活动处于增强阶段高度相关。2020 年仅有 2 颗坠落,2021 年有 78 颗坠落,而 2024 年坠落数量多达 316 颗。太阳活动以约 11 年为一个周期,呈现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的周期性变化。202 0年至 2024 年,太阳活动处于第 25 个周期的上升和高峰阶段。太阳活动增强会引发地磁强烈扰动,使地球热层升温并膨胀,导致高层大气的密度和阻力增加。而高层大气阻力增加会使得低轨卫星轨道衰减加剧,最终更早坠入大气层烧毁;还可能增加组成部署星座的卫星之间的碰撞风险。Starlink 等低轨卫星的设计寿命一般约 5 年。研究显示,地磁活动对卫星的坠落影响显著,随着地磁活动增加,Starlink 卫星的坠落往往比地磁平静期更早。在强烈地磁暴期间,卫星从约 28 0公里的高度重返大气层的下落阶段比地磁平静期缩短 10 至 12 天。
NASA 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线相机成功拍摄到距离地球约 60 光年、位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武仙座14(14 Herculis)」周围的一颗已知系外行星,这也是一颗极为寒冷的气体巨行星。这颗名为 14 Herculis c 的系外行星,是目前为止以「直接摄影法」拍摄到的最冰冷系外行星之一。虽然目前已发现近 6,000 颗系外行星,但真正以影像方式拍摄下来的不到 100 颗,且多数极为炙热。14 Herculis c 的质量约为木星的七倍,表面温度仅约摄氏 -3 度,属于极为寒冷的行星。母恒星 14 Herculis 与太阳相似,年龄接近,质量与温度略低。系外行星越冷,就越难以直接拍摄;而韦伯望远镜凭借其红外波段的极高灵敏度,开启了观测低温行星的新视野。14 Herculis c 绕行恒星的平均距离约为 22.5 亿公里(相当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 15 倍),介于土星与天王星之间,其轨道呈高度椭圆形,如同美式足球。目前已知该系统拥有两颗行星,但它们的轨道并不像太阳系那样共面,而是像英文字母「X」般交叉,并以恒星为中心。两颗行星的轨道面彼此倾斜约 40 度,且在绕行过程中互相牵引与扰动。这是首次拍摄到位于此类高度倾斜系统中的系外行星。
根据质量大小,天文学家将黑洞分为三种,分别是恒星质量黑洞(约为太阳质量的 5-50 倍)、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为太阳的数百万到数十亿倍),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虽然科学家认为中等质量黑洞应该存在,但对于它们的起源或特征知之甚少,因此它们被认为是黑洞演化过程中罕见失落的环节。近期天文学家终于取得了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新证据。这项研究由美国 Vanderbilt 大学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重新分析了来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 Virgo 干涉仪过去侦测到的黑洞合并事件。研究指出,这些合并后的黑洞,其质量落在太阳的 100 到 300 倍之间,正好落在中等质量黑洞的理论范围内。这项分析结果提供了至今最有力的观测证据,支持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项新分析报告的黑洞质量仍属推测,但可以为了解照亮我们宇宙的第一批恒星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口。研究成果即将发表于《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
草帽星系(M104)是一个在天文观测上广为人知的天体。这个星系以其明亮的核心与宽广尘埃盘闻名,外形神似墨西哥帽,是经常被列为业余与专业天文观测的目标之一。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线观测数据对此星系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更多信息。过去曾有研究指出,草帽星系曾与至少另一个星系发生过剧烈合并。草帽星系拥有约2,000个球状星团,每个星团由数十万颗年老恒星组成,是研究恒星化学演化的重要系统。最新光谱分析显示,这些星团中的恒星在化学成分上出现显著差异,与「同时、同源」形成的理论预期不符,例如氧或氖等元素的含量不一致。这类差异可能与过去的星系合并事件有关。另一项支持合并理论的证据,是星系内盘的扭曲形态。研究人员发现,草帽星系的内盘从边缘向中央逐渐内凹,轮廓类似浅漏斗状,而非平坦展开。
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发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超级地球 Kepler-725c,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 10 倍。这颗“超级地球”围绕一颗名为 Kepler-725 的 G9V 型宿主恒星运行。该宿主恒星的光谱型与太阳相似,但它比太阳年轻,年龄仅为 16 亿年,表面的磁场活动要比太阳活动更为剧烈。该超级地球位于 Kepler-725 的宜居带——一个适合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被认为是类地生命诞生的关键条件。它绕宿主恒星运行一圈大约需要 207.5 天,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近。
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已知最遥远的星系 MoM z14。NASA 估计它诞生于大爆炸后 2.8 亿年。此前已知最遥远星系是 JADES-GS-z14-0,红移值 z = 14.32,诞生于大爆炸之后的 3 亿年,而 MoM z14 的红移值 z = 14.44。MoM z14 大小只有银河系的五十分之一,存在氮和碳等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意味着应该还存在更早的星系。最早期的星系以氢和氦为主,后续星系才有氮碳等重元素。
银河系被广泛认为会在 45 亿年之后与其最近邻居仙女座相撞。但最新研究认为这并非是必然发生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哈勃和盖亚的资料,考虑了 22 种可能影响我们星系与邻近星系之间潜在碰撞的不同变量,并进行多达 10 万次的电脑模拟,并延伸至未来 100 亿年。由于变数太多,每个变数都有误差,累积起来对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当大,结果显示银河系和仙女座在接下来 100 亿年内发生真正碰撞的机率只有约 50%,换言之,另一半的机率可能只是擦身而过,而非正面相撞。研究团队指出预测星系相互作用的长期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新发现挑战了先前的共识,并表明银河系的命运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再考虑到太阳会在大约 10 亿年后让地球变得不适合居住,而太阳本身也很可能在 50 亿年后燃烧殆尽,因此与仙女座相撞是我们在宇宙中最不需要担心的事。
太阳黑子区域 AR 4100 上周末释放出了 M8.2 级太阳耀斑,朝地球方向喷出了日冕物质抛射,引发了 G4 级地磁风暴。地磁风暴强度范围从 G1 到 G5,其中 G5 为最高等级。此次地磁风暴是第 25 太阳周期最瞩目的太空天气事件之一,在北方产生了大范围极光。在加拿大 Alberta 省,极光覆盖了整个天空。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以 44 分钟周期发射无线电波和 X 射线的神秘天体 ASKAP J1832-0911。这一行为与已知天体都截然不同,能周期性发射高能辐射的天体如脉冲星,其周期已知最长为百秒。44 分钟长周期是首次观察到。此类天体被称为 LPT(long-period transient),天文学家对其信号如何产生尚不清楚。研究团队认为 ASKAP J1832-0911 是一颗死亡恒星,但死亡恒星的形态未知,可能是磁星(拥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可能是白矮星;也可能属于双星系统,其中之一有强磁场的白矮星。研究人员表示现有理论无法解释他们观测到的现象。
过去二十年,NASA 在搜寻绕行太阳、距离地球不超过 1.3 天文单位的近地小行星方面取得了进展,然而一项新发现指出一些与金星共轨的小行星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NASA 可能需要扩大搜寻范围。一篇于今年五月提交至《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期刊的论文详细描述了与金星共轨的小行星的性质与对地球潜在的威胁,论文指出,目前发现的 20 颗共轨小行星中,已有 6 颗小行星具备潜在危险小行星(PHA)的条件,其中 3 颗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甚至小于 0.0005 天文单位。模拟显示它们若撞击地球,可能形成直径达 2~3 公里的陨石坑,释放的能量达 10²百万吨 TNT。
加州理工的一项研究发现,太阳系中的“巨无霸”——木星形成于太阳系第一批固体出现后的 380 万年,其婴儿时期比现在“魁梧”一倍,且当时的磁场强度是现在的 50 倍。作为太阳系的“建筑师”,木星不仅用其强大引力塑造着行星轨道,更在太阳系原始气体尘埃盘中刻下独特印记。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木星两颗“小跟班”——木卫五和木卫十四的轨道特征,成功还原了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成长档案”。这两颗小卫星紧邻木星,其轨道比著名的木卫一更靠近母星。研究发现,它们微妙的轨道倾斜就像宇宙考古学家手中的罗盘,指引出木星的原始模样:诞生时木星体积相当于 2000 多个地球,磁场强度为现在的 50 倍。
在银河系的上千亿颗恒星中,互相环绕的双星非常常见。但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一对快速互绕的双星,推测其中一颗伴星几乎是在另一颗伴星的气体壳层里绕行。双星系统之一是距离地球约 455 光年的脉冲星,名为 PSR J1928+1815。脉冲星是一种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炸后剩余的残骸。研究团队利用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针对 PSR J1928+1815 进行研究,发现 PSR J1928+1815 有一颗质量约为太阳 1-1.6 倍的伴星遮掩其发出的无线电波。进一步分析更发现这颗伴星已经失去大部分的氢壳层,只留下氦为主的核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韩金林受访时表示,这对双星之间的距离仅约为 112 万公里,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近,仅需 3.6 小时就能互绕对方一周。
天文学家首度观测到两个遥远星系之间的碰撞情景,其中一个星系的核心是一个类星体(quasar),也就是一种极度明亮的活跃星系核,它释放出的强大辐射直接穿透另一个星系,扰乱了常规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云。这种现象有如两位武士对战,其中一方挥舞着能穿透盔甲的光之剑,因此天文学家形容此犹如宇宙决斗。这场宇宙大战发出的光花了超过 110 亿年才到达我们这里,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当时宇宙年龄仅为当前年龄 18% 时的样子。这两个星系在宇宙深处以每秒约 50 0公里的速度相互接近,反复进行碰撞。这项研究结合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A)和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阵列(ALMA)的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