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Solidot 公告
投 票
热门评论
- 不完备定理无法证明不是模拟 (1 points, 一般) by scottcgi 在 2025年11月01日11时26分 星期六 评论到 数学证明否定宇宙是模拟的
- 样本数太少 没有参考意义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9月22日13时1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梵蒂冈的 Flathub 软件包人均安装量最高
- 杞人忧天 (1 points, 一般) by cnma_001 在 2025年08月15日12时04分 星期五 评论到 你一生中被小行星砸到的概率
- 垃圾Paypal... (1 points, 一般) by devfsdvyui 在 2025年07月17日20时13分 星期四 评论到 Valve 在支付公司压力下移除部分成人游戏
- 建议下次不要用动漫这种容易误解的词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550041775 在 2025年07月09日15时24分 星期三 评论到 Netflix 称其全球订户有五成看动漫
- 所以应该吃生肉吗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7月09日13时25分 星期三 评论到 研究称加工肉没有食用的安全量
- 居然只有95%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30日13时0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日本争议夫妇别姓法案
- 搞反了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25日18时4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智能手机是人类的寄生物
- 中心思想归纳 (1 points, 一般) by 18611782246 在 2025年05月15日10时37分 星期四 评论到 研究发现要求 AI 聊天机器人给出简洁答案会显著增加幻觉可能性
- 希望能比印度猴子写得好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5月06日13时21分 星期二 评论到 微软 CEO 声称该公司三成新代码是用 AI 写的
Segue 1 是一个矮星系,仅包含少数恒星——少到无法提供防止自身外散到太空中所需的引力。与其他矮星系一样,长久以来认为一种称为暗物质的引力是主要的束缚力。 一项新研究推翻了这一假设,挑战了天文学家对矮星系的理解。Segue 1 中心的一个巨大黑洞提供了所需的引力,而不是暗物质,使恒星被其引力束缚在一起。Segue 1 距离银河系仅 75,000 光年,是银河系的近邻,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 450,000 倍,大约是 Segue 1 中所有恒星质量总和的 10 倍。在大多数星系中,中心黑洞的质量不会超过恒星的质量。一种可能解释是,它曾经是一个有更多恒星的更大星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可能已经攫取了大部分恒星,仅少数遗留下来。另一种可能性是,Segue 1 类似于一类新发现的星系,称为小红点,这些星系似乎是在巨大的黑洞和很少的恒星中发展起来的。这些早期星系位于宇宙最遥远的地方而难以研究。有了 Segue 1,天文学家现在在临近处有一个能提供他们观察小红点演变过程的的天体。
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以外的冰层中,发现构成生命的化学基础物质。在大麦哲伦星系一颗新生恒星周围的冰层中,研究团队侦测到乙醇(ethanol)、乙醛(acetaldehyde)与蚁酸甲酯(methyl formate)等复杂有机分子,这是人类首次在银河系外的冰冻物质中找到这些化合物。此外,他们还首次在宇宙中发现固态冰的乙酸(acetic acid),过去仅观测到以气态存在的乙酸。研究揭示生命化学的基础成分可能广泛存在于宇宙中,而非仅限于银河系之内。与银河系相比,大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仅约为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所谓「金属」在天文学上指氦以外的所有元素,因此该星系的氧、碳、矽等含量相对贫乏。它的尘埃也较少,使光线更容易穿透,同时频繁的恒星诞生活动释放强烈紫外线辐射,这使得在此环境下形成复杂有机分子的机制更值得探究。
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约 190 光年的双星系统 TOI-2267 中,发现了三颗地球大小的行星。TOI-2267 拥有独特的行星配置:两颗行星绕其中一颗恒星运行,另一颗行星则绕伴星运行。这使得 TOI-2267 成为第一个已知在两颗恒星周围都观测到凌日现象的双星系统。 TOI-2267 是一个紧密双星系统,两颗恒星以极近距离互绕,形成一个对行星形成而言极不稳定的重力环境,然而却在其中发现了三颗短周期、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如此紧密的双星系统中发现三颗地球大小行星,是一次极为罕见的机会,能让科学家在复杂重力环境下测试行星形成理论的极限,并更深入理解银河系中行星系统结构的多样性。这个系统堪称是研究岩质行星如何在极端动力学条件下形成与存续的天然实验室,在此之前普遍认为这样的环境无法维持稳定的行星轨道。
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不到 20 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超级地球。这颗被称为 GJ 251 c 的系外行星质量是大约地球的四倍,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天文学家是使用 Habitable-Zone Planet Finder(HPF)收集的数据发现这颗行星的,它围绕恒星一周需要 54 天,其母星是一颗红矮星,位于双子星座。目前还无法确认 GJ 251 c上是否存在大气或生命,但它可成为未来探索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研究报告发布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期刊上。
我们的银河系从不静止,它会旋转,也会摆动。ESA 的盖亚(Gaia)太空望远镜的数据揭示,银河系还存在一股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巨大波动。一道巨浪在太阳周围数万光年的尺度上搅动着银河中的恒星运动。就像把石头丢进池塘泛起涟漪一样,这道由恒星构成的银河巨浪,横跨了银河系外侧盘面的大片区域。科学家目前仍不清楚这种银河颤动的起源。遥远过去与一个矮星系的碰撞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仍需要更多研究。
韦伯望远镜(JWST)在回顾过去观测宇宙早期时的图像时,向天文学家展示了一个极为奇特的景象:数百个小红点莫名其妙地点缀在远古宇宙中。它们究竟是什么?过去几个月里,学界逐渐形成共识——这些被称作“红宝石”的斑点是宇宙中一种全新类型的天体。这些斑点因其在 JWST 图像中紧凑的尺寸以及发射长波“红”光而得名,最初令天文学家困惑不解。因为它们看起来过于致密而不像星系,但发射的光谱类型又不符合黑洞特征。在首次观测到小红点 3 年后,已有约 200 篇研究手稿在 arXiv 上发布,其中一些尚未经过同行评审。《自然》汇总了近 3 个月内发表的几项亮点研究,这些研究正在揭示这一诱人的新天体类别。部分研究认为它是名为“悬崖”的天体,得名于其发射光谱的急剧断裂:在一个显示该天体在某一时刻发出光的波长的图表中,在可见光谱之外,其发出的紫外线辐射几乎为零,但在能量稍低的波长的光中,辐射却突然激增。对光辐射峰值的分析表明,该天体一定能量极高,如同黑洞,但也一定被包裹温暖、致密的气体中,类似于恒星的大气层。
用 Rust 语言开发的浏览器引擎项目 Servo 释出了 v0.0.1 版本。Servo 源自 Mozilla,2020 年 8 月 Mozilla 在裁员时砍掉了 Servo 引擎团队的大部分成员。Servo 项目之后脱离 Mozilla 成为一个独立项目,由 Linux
基金会托管,旨在为其它项目提供一个嵌入的高性能的、安全的渲染引擎。Servo v0.0.1 支持 Linux、Windows 和 macOS 以及 Android。
一项研究发现,一颗自由漂浮的行星吞噬了数量惊人的物质——每秒可以吃掉 60 亿吨气体和尘埃。这一发现模糊了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界限,暗示着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比想象中更相似。流浪行星是一种不围绕任何母恒星上的自由漂浮的气体星球,它们极其常见,甚至可能超过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但流浪行星的形成方式令天文学家困惑不已:它们会像其他行星一样先是围绕恒星运行,然后被放逐后独自在银河系中漫游吗?亦或者它们可以像恒星一样自行形成?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名为 Cha 1107-7626 的流浪天体正以惊人的井喷式速度增长。早在 2008 年,该天体因其周围形成了看起来像原始行星盘的物质,曾首次引起天文学家的注意。6 月 Cha 1107-7626 突然开始以之前近 10 倍的速度消耗物质,并持续了两个月。这达到了以往只有在恒星中才能看到的增长速度。研究团队认为,一定有一种类似于恒星中发现的机制在起作用,即强磁场将物质从远处的气体和尘埃体积中通过狭窄的通道输送。但目前尚不清楚这颗行星是如何或为什么突然开始消耗如此多的质量。
金星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十分干燥、富含硫酸大气的行星,美国科学家重新分析了先驱者金星计划留下的资料,发现金星大气不只是硫酸量比先前认为的少,还有比预期更多的水和氧化铁。先驱者金星2号任务搭载了一大三小共计 4 架金星大气层的探测器,让探测器在落下的过程持续收集金星大气的成分等等数据。在降落过程中探测器也同时收集到了金星大气中的气胶,而气胶在进入探测器后分解,成分也因此被探测器记录下来。然而这些资料一直被尘封在 NASA 档案馆里面,直到最近研究团队才在一组微缩胶卷上找到。重新分析发现了金星气胶粒子中含有水、二氧化硫、氧分子和氧化铁的证据。水的含量比先前预期地高,大约是过去估计的三倍──水占气胶质量的约 60%。
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物质,理论上不会发光,却是理解夜空中星辰与星系如何形成与演化的关键。天文学家长久以来关注的一大问题是:暗物质是平滑分布的,还是呈现团块状?然而,暗物质无法直接被观测,只能透过引力透镜效应间接推测,当一个更遥远天体的光线被暗物质的引力弯曲或偏折时,我们便能察觉它的存在。天文学家运用了一个横跨全球的电波望远镜网络,发现了暗天体引力造成的极其微弱讯号。研究团队发现,这个暗天体的质量约为太阳的百万倍,距离地球约 100 亿光年,相当于宇宙只有 65 亿年历史时的遥远区域。这是目前利用引力透镜技术所测得质量最小的暗天体,其侦测极限比以往的成果低上约一百倍。为达到这样的灵敏度,团队必须使用全球电波望远镜阵列,建立一张极高精度的天空影像。
根据上周悉尼国际宇航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如果能清理掉低地球轨道上最具有危险性的 50 块太空垃圾,那么新生成碎片的数量将能整体减半。论文主要作者是 Darren McKnight,他们计算了最可能与其它碎片碰撞产生更多碎片的低轨道物体。50 块最具危险性的太空垃圾有 34 块来自俄罗斯/苏联,10 块来自中国,美国 4 块,欧洲 2 块,日本 1 块。即使只清理掉其中最危险的 10 块,新太空碎片数量也能减少 30%。McKnight 指出,大部分太空垃圾来自于 2000 年之前,50 块最具有危险性的太空垃圾有 76% 是上个世纪留下的,88% 是遗留在太空的火箭残骸。坏消息是,自 2024 年 1 月 1 日以来,遗留在低地球轨道上的火箭残骸达到了 26 枚,它们会在轨道上停留逾 25 年。这 26 枚中有 21 枚是中国发射的,另外 5 枚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伊朗。随着中国加速发射和部署数量数以千计的国网和千帆星座,低轨道上的火箭残骸数量可能会继续增加。自去年发射国网和千帆星座以来,中国在轨道上遗留了9 枚火箭上面级的残骸,未来可能会遗留逾 100 枚。不过中国航天局的一名官员表示正在研究如何清理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至今最遥远、信号最强的「奇异电波圈」(Odd Radio Circle 或 ORC)。这个神秘的天体,让科学家对星系及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互动获得新的线索。所谓「奇异电波圈」,是巨大的环状结构,目前仅在射电波段被观测到。ORC 直到六年前才第一次被发现,目前天文学家在可观测的宇宙中仅确认少数几个,每一个的尺寸都比我们的银河系大十倍以上。至于其成因,天文学界原本推测可能与星系合并或超大质量黑洞碰撞所产生的冲击波有关。而最新研究提出另一种解释:这些巨环或许是螺旋星系在喷发「超风外流」(superwind outflow)时形成的。这种超风由星遽增(starburst)活动所驱动,能将能量与物质吹送至星系之外,甚至扩展成庞大的电波泡泡。在某些情况下,黑洞活动也可能参与其中,使外流更为剧烈。根据这项研究,研究团队发现的奇异电波圈编号为 RAD J131346.9+500320,距离我们极为遥远,观测到的光线对应于宇宙年龄仅为现今一半时的景象。它是目前已知最远且电波最强的奇异电波圈。更特别的是,它拥有两个彼此交错的环状结构,目前仅有两个已知的奇异电波圈呈现出这种双环交错的结构。这些观测结果显示,奇异电波圈可能是星系与超大质量黑洞共同成长的线索,由黑洞喷流、星系风与周围环境交织而成的庞大等离子体结构。
科学家重新检视卡西尼号近二十年前的资料,惊喜地在土星卫星土卫二(Enceladus)的羽状喷流中,找到更多复杂有机分子。这些分子来自隐藏在冰地壳下的地下海洋,显示其中正进行着复杂且活跃的化学反应。这意味着土卫二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这些化合物和地球海底热泉环境中的化学反应物质非常类似。在地球上,黑暗深海中的海底热液喷泉所释放的化学能,足以支持喷泉周遭的生命生存,即使阳光无法到达此处,也能形成丰富的生态系统。这让科学家推测,土卫二也可能存在相似的海底热泉环境。卡西尼号在 2005 到 2015 年间,多次穿越土卫二羽状喷流,收集到大量冰粒与气体。
磷与氢形成的磷化氢,是一种可能的生命标识分子。在太阳系内,它存在于地球、木星和土星大气中,但在太阳系外的褐矮星和气态巨行星中,磷化氢还一直没有被探测到。 天文学家在最新一起的《科学》期刊上报告在一颗古老的冷褐矮星“Wolf 1130 C”的大气中探测到磷化氢。在距离太阳 54 光年的天鹅座天区恒星系统 Wolf 1130 ABC 中,褐矮星 Wolf 1130 C 沿着宽轨道围绕一个紧密的双星系统运行,该系统由一颗红矮星 Wolf 1130 A 和一颗大质量白矮星 Wolf 1130 B 组成。由于其金属丰度比太阳低很多,Wolf 1130 C一直是褐矮星领域的天文学家重点研究的目标。此次研究中,天文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探测 Wolf 1130 C 的大气时,在其红外光谱数据中发现磷化氢,团队通过使用大气反演的建模技术,确定了 Wolf 1130 C 中分子的丰度。数据显示,磷化氢以约千万分之一的理论预测丰度存在于 Wolf 1130 C 的大气中。论文的作者之一、南京大学副教授张曾华介绍,一种可能性是 Wolf 1130 C 大气中的低金属丰度改变了其潜在的化学性质。在正常条件下,磷可能被束缚在另一种分子中,如三氧化二磷。而在 Wolf 1130 C 的贫金属大气中,没有足够的氧来占据磷,使磷化氢能够从丰富的氢中形成。另一种可能性是磷是在 Wolf 1130 AB C 系统中局部产生的,特别是由其白矮星 Wolf 1130 B 产生的。白矮星是恒星完成氢聚变后留下的致密残核。
天文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一颗在宇宙中自由漂流的行星 SIMP-0136,意外发现在高层大气不时出现极光,而且行星大气循环由这些极光加热所驱动。漂流行星 SIMP-0136 距离地球约 20 光年,质量约为木星的 12.7 倍、半径约为木星的 1.2 倍。由于此行星自转一周只需约 2.4 小时,让天文学家得以快速观察大气层的完整变化。结果发现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出现「温度反转」现象,也就是高度愈低,气温愈低,越往高空则气温越高,与地球等行星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完全不同。这种异常主要源于极光不断将能量注入并加热高层大气所致。
这颗行星的云层并非由水或冰构成,而是矽酸盐颗粒组成,类似地球沙滩上的沙子。整颗行星几乎被云层平均覆盖,与地球云系经常出现云缝或空隙的情况大不相同。它的平均气温超过摄氏一千五百度,远比木星或土星平均气温约在零下百度炙热得多。研究显示,极光不只出现于地球或木星,也能在孤单的漂流行星上扮演塑造大气结构与提供动力来源的关键角色。
天文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在星系 CAPERS-LRD-z9 的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存在时间为大爆炸后约 5亿年,创下所知最遥远黑洞纪录。研究团队认为,在搜寻黑洞的研究中,这次发现已接近观测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虽然有更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候选天体,但始终未发现黑洞特有的光谱特征,而本次研究的观测数据终于提供了解答。更令人瞩目的是,星系 CAPERS-LRD-z9 中心黑洞的质量十分庞大。估计约达太阳质量的 3 亿倍,几乎相当于星系内所有恒星质量的一半。即便在超大质量黑洞族群分布中,也是属于异常的庞大。发现在大爆炸后仅数亿年就出现质量如此巨大的黑洞,为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机制提供关键线索。理论上后期宇宙中的黑洞有充裕的时间透过吸积与合并逐步增长,但若要在宇宙演化早期就达到此质量,意味着黑洞的增长速度远快于既有模型的预测,或者是种子黑洞一开始形成的质量就非常庞大。
天文学家在地球附近发现一颗准卫星(quasi-moon)。被称为 2025 PN7 的天体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围绕太阳飞行一周大约一年时间,可能在地球附近徘徊了约 60 年,直到今年夏天近距离掠过地球时才被望远镜观测到。此类准卫星因体积小且暗淡无光而难以被发现,夏威夷的 Pan-STARRS 天文台是在 8 月 29 日观测到 2025 PN7,历史档案数据显示它在类地球轨道上运行了数十年。天文学家仍致力于确定 2025 PN7 的大小,有估计认为其直径为 19 米或 30 米,它可能是已知绕地球运行的最小准卫星。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团队公布了 M87 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精细图像,揭示了黑洞周围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M87 距离地球约 5,500 万光年,中心存在着质量超过太阳 60 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EHT 是一个由全球多座电波望远镜组成、大小犹如地球的观测网。EHT 于 2019 年宣布第一个 M87 黑洞阴影的图像,2021年公开 M87 黑洞周围的偏振讯号。透过比较 2017 年、2018 年和 2021 年的观测结果,科学家朝着揭示黑洞附近磁场如何随时间变化迈出了新的一步。黑洞周围亮环的大小多年来保持一致,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但偏振的样式却大幅改变!这意味着事件视界附近的磁化离子非常动态且复杂,让现有的理论模型面临挑战。研究显示,从 2017 到 2021 年间,黑洞周围的偏振方向发生了「翻转」:2017 年磁场呈现一种螺旋方向,2018年 逐渐稳定,而到了 2021 年则完全反转,呈现相反方向的螺旋。这种变化可能受到黑洞内部磁场结构与外部效应的共同影响。累积的观测结果显示,黑洞附近是一个持续演化、动荡的环境,磁场在其中主导了物质如何落入黑洞,以及能量如何向外喷发。
自 2016 年以来,距离我们仅 40 光年的红矮星 TRAPPIST-1 的行星系统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有 7 颗类地行星位于宜居带或附近,因此可能存在液态水。天文学家认为它们是研究太阳系外行星适合生命存在的最著名实验室。韦伯太空望远镜升空之后天文学家对该星系展开了观测,首先排除了 TRAPPIST-1b 和 TRAPPIST-1d 存在大气层的可能性。韦伯发现 TRAPPIST-1e 有一个类似地球的气态包层,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光谱显示其大气层富含分子氮,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如果获得确认,TRAPPIST-1e 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MIT 的天体物理学家 Ana Glidden 兴奋的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探索的新时代。
NASA 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股长达 8 光年的原恒星喷流,源自一颗质量约为太阳十倍的原恒星,位于距离地球约 1 万 5 千光年的 Sharpless 2-284 星云。这股喷流以每小时数十万至百万公里的速度横扫太空,对称且笔直,宛如《星际大战》的双刃光剑。如此庞大而强劲的喷流在恒星形成领域极为罕见。韦伯红外线影像显示,喷流具有丝状结构,正在冲击星际尘埃与气体,形成结点与弓形激波。这股喷流长度显示原恒星已持续活动约十万年。最远端的结构对应最早喷出的物质,而靠近核心的则是较近期的物质喷发。一般而言,大质量恒星的喷流规模与强度会随中心恒星质量的增加而放大,这次观测正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例子。 Sharpless 2-284 星云位于银河系边缘,金属量低,环境条件类似早期宇宙,在此环境下形成的大质量恒星,能帮助我们理解宇宙初期恒星与星系的演化。